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奇石》:探寻叙事与报道间的平衡 - 严杰夫 - 多余的话
文/严杰夫
 
“萝岗是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一个小村子,我之所以心血来潮光顾此地,是因为听说这里的一家鼠肉餐馆颇具声誉”。这是彼得·海斯勒新作《奇石》中的一篇文章《野味》的开头。这个故事意味浓重的开头,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了彼得?海斯勒的“世界”里。
 
彼得·海斯勒,这个以中文名“何伟”为中国读者所熟识的美国记者,此前已经为我们带来了《江城》、《寻路中国》两部作品。在那两部作品中,何伟都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写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真实存在,却又被熟视无睹的一些东西。凭借着这一点,何伟用文字征服了许多读者。于是,对于这本《奇石》,许多读者都好奇何伟又会带来哪些新东西。
 
事实上,无论在视野上还是题材上,《奇石》都不同于先前的两部作品。这本《奇石》中共包含了24篇题材各异的文章,这些文章除了继续讲述“中国故事”外,还将视角涵盖到了美国、埃及等其它国家。无疑,在这本书中,何伟为我们展现了更宽广的叙事视野。这也意味着,我们在何伟的笔下,不再只是读到他借着西方人的视角,来叙述中国社会的光怪陆离,他也开始用中国式的“标准”来解读西方社会中的诸多细节。
 
《去西部》一文即为明显的例子。这篇文章讲述了何伟夫妇刚从中国回到美国定居的那段生活。在文章里,何伟写道,“我在海外生活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自己的视角正在发生相似的变化。中国成了我的参照物……我对美国生活的认识日渐成为开放式的,而不是定型的”。其中一个有趣的情节是,何伟在离开中国回到美国前后,分别接触了两国的搬运工,他发觉中国的搬运工不仅身着统一制服,而且办事效率也很高。何伟还注意到,中国搬运工严谨认真的包装手艺,甚至让美国同行感到无地自容。当然,这样的对比和观察视角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何伟接受了“中国特色”,而开始抛弃美国式的生活,事实上这种变化反而帮助何伟更加理解和喜爱“美国特色”。他写道,“回到美国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怀念美国人说话的方式。我喜欢他们不慌不忙地讲述逸闻趣事,也乐见自己还能明白他们话语中的细微含义”。
 
似乎,《去西部》是《奇石》中唯一一篇完全叙述何伟个人生活的文章,因此,在其中我也看到了写《江城》的那个何伟的影子。而在其它文章中,何伟则更像是一位记者,尽管也在不紧不慢地讲着故事,但其中叙述的语调、呈现的观点就严肃了许多。
 
就拿《胡同情缘》来说,同他的朋友迈克尔·麦尔(梅英东)那本《再会,老北京》一样,这篇文章的主题同样也是有关奥运前北京老胡同的拆迁。但是,与梅英东将自己变成叙事的一部分不同,何伟在文章中始终都处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尽量让自己的叙述显得客观。尽管何伟也谈到了被强迫相亲的过程,但这场相亲到最后也似乎成了一场采访。很明显,生活在胡同里或与胡同相关的中国人才是故事的主角。
 
在《离乡回乡》中,这种严肃的态度就更加明显了。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还在于对采访对象的选择上。《离乡回乡》是一篇描写篮球明星姚明的文章。为了客观勾勒出姚明与其它中国职业运动员生活状态的同与不同,何伟在文章中除了采访姚明和他的家人、队友,还采访了中国基层体校的教练、姚明的粉丝这样的普通人,更值得感慨的是,为了避免过于片面地呈现普通人的视角,何伟在文章中还给了篮协主席这样的官方角色以一席之地。这样的平衡手法自然地融入到整篇文章的叙事中,最终全景式地呈现了当代中国体育界的现实生态。
 
《奇石》里的20多篇文章跨越了12年的时光,曾经的“作家何伟”早已变成了如今的“记者何伟”,与这一起变化的还有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然而,其中唯一不变的是,无论作为一位作家,还是一名记者,何伟始终未曾放弃对于“故事”的兴趣。正如他自己在序言里所说的那样,“非虚构写作的乐趣正在于探寻叙事和报道之间的平衡”。就是这样,何伟的文字才在走向专业的路上,却一直都对这个世界拥有一颗鲜活的好奇心吧。
 
 
 
 
话题:



0

推荐

严杰夫

严杰夫

17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基督徒,不算太靠谱,但还算正经青年。 生平爱生活、爱阅读、爱姑娘。 江湖人称“小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