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很少有人知道,奥黛丽·赫本曾出演过一部并不有名的电影《修女传》。那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多数基督徒都有过的挣扎。我个人认为,这种挣扎并不是想要对信仰发出质疑,而是在表达个人在追求真理时精神上所付出的艰难和执着。
 
《修女传》中的修女是虚构的人物,如果要在一个现实人物身上,发现同样的艰难和执着,我想西蒙娜·韦伊一定是个极佳人选。遗憾的是,如同赫本的这部电影一样,韦伊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同样陌生,尽管她与汉娜·阿伦特一起并称为“黑暗时代的女哲”。
 
 
想要理解韦伊并不容易。艾略特在给韦伊遗作《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所作的序言中,将她的文章称为“会使读者丧失耐心的不够节制的断言”。这样的特质首先在阅读上就给多数人造成了障碍。那么,或许从韦伊的生平入手,是条相对容易的途径。韦伊身故后,她的同学和好友西蒙娜·佩特雷蒙特撰写了一部传记——《西蒙娜·韦伊》。在这部传记中,佩特雷蒙特详细记述了韦伊短暂却曲折的一生,并就她不同阶段所经历的思想变化进行了总结和点评。
 
1909年2月3日,韦伊出生于巴黎一个优渥的犹太人家庭。韦伊年幼时就展现出聪慧的一面,但由于有个更聪明的哥哥,所以韦伊从未意识到自己的过人之处。1925年,韦伊进入亨利四中,师从哲学家阿兰。阿兰对韦伊的一生影响巨大,例如对善、自由和美德的追求,以及对专制的批判和不公正的愤慨,这些韦伊思想的核心大多继承于阿兰。佩特雷蒙特提到,正是从阿兰那里,西蒙娜加深了对自己的反抗意识的认识,增加了对产生专制真正原因的识别能力。
 
1931年从著名的巴黎高师毕业后,韦伊被任命为勒浦依女子中学教师。也是从此时起,韦伊开始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出身于富裕家庭的韦伊,为了更直接地体验普通工人的生活,还热衷于到工厂参加实践。在整体上,这一阶段的韦伊在思想上仍旧沿袭导师阿兰的观点。但随着实践的增多,她开始对阿兰的观点进行修正。悲观主义和激进主义成为她与导师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从立场上来说,厌恶暴力的韦伊当然对战争没有好感,但是她也表示,“如果战争不能被组织,那么我们就应该投身于这场战争”。这段经历,让韦伊亲眼观察到了战争的恐怖。由此,她也进一步加深对暴力的批判。另外,西班牙内战的经历,让韦伊开始更多地反思当时欧洲的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在写于1938年的一篇文章中,韦伊指出,工会运动正缓慢地走向死亡。为此,韦伊决定将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维护被殖民地人民的利益和维护和平的斗争中去。
 
二战爆发不久,韦伊结识了她晚年最重要的两位好友——贝兰和古斯塔夫·蒂蓬。正是贝兰和梯蓬,促使韦伊开始更多地思考信仰的问题,并更多地撰写以基督教为主题的论文。信仰终于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韦伊开始认为,基督教才是解救底层人民的方法,她指出“基督教是不幸者的宗教”。但是,与其他基督徒不同的是,韦伊的信仰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她排斥教会对个体的禁锢,并自认为“属于人类社会中那个非教会群体”。这种个人主义也奠定了她在信仰上的神秘主义气质,她期望通过思考和体悟来感受上帝的力量,而不是教会和牧师。
 
 
随着二战深入,韦伊在1942年6月底抵达纽约。但在美国短暂停留后,她就旋即前往伦敦,参与法国的抵抗运动。为了分担法国本土的人们所经受的磨难,她严格按照国内敌占区的食物配给量领取食品。物质生活的艰苦,加上精神上的焦虑,以及体质上天生的柔弱,让韦伊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1943年4月,韦伊被送入伦敦弥德赛克医院,当年8月,她被转送至阿斯福特疗养院。由于执意坚守战时的配给制,而不愿享有病人的特殊照顾,她的健康状况始终无法好转。1943年8月,年仅34岁的韦伊与世长辞。
 
回头重看韦伊的一生,我们很难为其简单贴上一个标签。在生活上,韦伊倔强固执甚至不可理喻,像是一位被惯坏的中产阶级叛逆小姐;在思想上,她却像是一位积极的工人运动组织者;仔细察看,她实际上是对所有陷于困苦中的人而抱有同情;最终,她成为一位孤独的“基督同行者”。
 
韦伊用短暂的一生所凝练出的思想,以及为追求真理所经受的苦难,不仅是为基督徒而做出的,也是面向整个人类的。她所追求的正义、平等、美德和善良,正是人类追寻的终极价值。所以,艾略特才会说,韦伊的作品尽管“不会影响当代事务的运行”,但“对于忙碌于这一营生、满口市场行话的男女,它们往往来得太迟。这是……细加研究的书籍之一; 也是我们希望其影响在下一代人的心灵中日益彰显的书籍之一。”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话题:



0

推荐

严杰夫

严杰夫

17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基督徒,不算太靠谱,但还算正经青年。 生平爱生活、爱阅读、爱姑娘。 江湖人称“小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