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严杰夫
 
2015年11月10日,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汉堡逝世,享年96岁。听闻这个消息,德国当地有媒体诙谐而伤感地说,“我们敬爱的前总理终于戒烟了”。
 
对于伟人的逝世,如今的媒体太过于习惯谈论“一个XX的时代结束了”。然而,在施密特这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在他一生的经历中,实在可以触摸到世界当代史太多的痕迹。
 
1962年,时任汉堡州政府内政委员的施密特,因在水灾救助中获得巨大成绩而蜚声国内。此后,施密特在德国当代史上就屡屡担任“救灾员”的角色。1974年5月到1982年10月,施密特成为联邦德国总理。在他执政期间,西方世界遭遇了二战后的第一次经济危机——石油危机。正是施密特带领德国人率先走出危机的阴霾,并帮助德国从“战败国”转身成为欧洲的领袖。
 
1975年,他还与法国前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召集了意大利、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政府首脑,一起商议应对石油危机的方法。这个峰会此后成为赫赫有名的G8集团峰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施密特可被视作是G8峰会的发起人。
 
对于中国人来说,施密特更有特殊的意义。正如新华社在对他的悼念报道中所评价的那样: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施密特是率先拜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领导人之一,更是战后第一位拜访中国的德国总理。此后,他又多次访问中国,并持续关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拥有深厚的感情。在长时间以来,他一直都对中国的发展模式颇为赞许,并常常极力反驳西方盛行的“中国威胁论”。在《百年世事》中,施密特曾提醒人们注意,中国在长达4000年的漫长历史中,从来没有当过帝国主义大国。
 
 
要理解施密特的“亲华”立场,就必须理解他在地缘政治处理中所持有的“均势战略”。“均势战略”是欧洲政治史上,一种极为重要的外交理念。德意志帝国首任首相俾斯麦就是“均势战略”的运用大师。在当时复杂的欧洲局势中,作为“后发国家”的德国,正是依靠着俾斯麦的这种策略,得以在强国林立的欧洲政局中取得一席之地,并最终崛起为欧洲的新兴强国。
 
俾斯麦的这一战略思维后来成为历代德国政府的遗产,包括施密特在内的许多德国领导人都从中受益颇丰。施密特执政时期的联邦德国,所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可以说与俾斯麦时代的欧洲极其相似。二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沦为欧洲的“二等公民”。而且作为唯一被夹裹在苏联和美国的霸权争夺间的欧洲国家,德国还深受东西方冷战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施密特重拾“均势战略”,一方面联合英、法等欧洲国家,致力于成为独立于苏美的第三方力量;另一方面,又抓紧与新中国刚刚打开大门的机遇,极力支持和希望中国成为能够平衡世界格局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施密特的“均势战略”比起他那被称作“铁血宰相”的前任,要多了许多人道主义的色彩。施密特曾在《均势战略:德国的和平政策和超级大国》中写道,“如果把安全政策本身作为一个目的,而不是同时把它当成一项谋求公平妥协的冷静政策的前提,那是错误的;如果在争取缓和的同时,不重视自己提供必要的军事防御,那仍旧是愚蠢的”。这句论述,正是鲜明的体现了施密特对俾斯麦的传统“均势战略”所做的改良。
 
事实上,亲历了二战的施密特,深切地感受到德国对欧洲局势应担负的责任。比如他曾指出,德国对波兰就必须承担极高的责任。当然在施密特看来,德国应当担负的这种责任也并不是没有底线的,这种责任必须符合历史的真实,并照顾到德国民众的利益。这就是施密特的政治哲学:在欧洲范围内,这种“均势”体现在每个国家一起来承担和平和发展的责任;在全球范围内,德国和欧洲又应一起联合起来成为多极中的一极,来维持世界地缘政治的稳定。
 
施密特独道的目光契合了世界大国格局此后30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迁。借着这种“均势战略”,德国也成功摆脱了“战败国”的阴影,重新站立在大国之林,并成为欧洲无可或缺的领袖。今天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面对棘手的欧洲问题时,依旧是在施密特这种“均势战略”的框架下去进行思考,这也是为何在近期处理叙利亚难民问题时,默克尔会坚持欧洲国家共同分担责任的重要原因。
 
施密特在晚年最精彩的论述,当然是他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点评。在与美国历史学家弗里茨·斯特恩的一次“三日长谈”中,两人曾经对这个问题有过详细的讨论。这场长谈后来被编辑成一本书,即我们前文所谈到的《百年世事》。
 
作为曾经直面了石油危机的前联邦首相,施密特对金融危机的解读有着独到之处。他尖锐地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是美国“东海岸精英的彻底失败”。这些“东海岸精英”永不餍足的贪欲,将金融监管和金融贵族视作无物,让泡沫湮灭了民众的大部分财富,最终造成全世界数亿人对经济失去了信心,并带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
 
 
对于这场危机,施密特开出了自己的“药方”:整顿银行等金融机构;重建金融监管系统,以重塑全球对金融市场的信心;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事实上,这些“药方”与当年施密特为“石油危机”开出的“药方”极为类似。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成为联邦总理后,施密特为当时陷入发展危机的德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并专门制定促进建筑业、交通、环保能源的投资计划。
 
不同于后世各国政府在面临危机时,习惯于使用凯恩斯主义的一套措施,施密特主张的“药方”其实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凯恩斯式的刺激政策和供给侧改革的折中。同时,施密特还坚持各国市场实施开放融合,主张各国一起来合力优化全球市场的平衡,以改善全球经济秩序和环境。
 
有意思的是,就在11月10日,我们国家刚刚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指出,要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这也是高层近年来首次提出改革供给侧结构。中国今天的经济转型思路,与当年施密特给德国经济开出的药方,不谋而合了。
 
施密特已被许多德国人看成是父亲一样的领袖;对世界来说,也正是施密特当年与他的同事们一起,奠定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这个大国格局。而他对待经济危机的态度,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梦想,以及打造多元化的世界的努力,也就成为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至于他对中国的殷殷期望,自然更不会随着他的离开而消散。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话题:



0

推荐

严杰夫

严杰夫

17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基督徒,不算太靠谱,但还算正经青年。 生平爱生活、爱阅读、爱姑娘。 江湖人称“小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