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严杰夫

今年来,随着与乌克兰冲突的升级,俄罗斯这个横亘在北方的巨大国度,再度吸引了国人的目光。由此,今年出版的有关俄罗斯的著述就汗牛充栋。例如,俄罗斯当代作家雷巴斯的《斯大林传》、美国政治学家迈克尔·麦克福尔的《俄罗斯未竟的革命》、军事专家威廉·奥多姆的《苏联军队的瓦解》,历史学家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的《失败的帝国》等等。 

在这些作品中,祖博克的《失败的帝国》是一部特别的作品。这本书的叙事跨度几乎跨越了整个苏联时代:自斯大林统治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时代。跟随祖博克的文字,我们既能够看到苏联是如何在二战后开始它的扩张步伐,最终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帝国;也能够看到,为何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苏联却突然转向衰败乃至于走向崩溃。祖博克的视角是典型的“伟人视角”,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四位苏联领导人,成为本书的主角。梳理四位领导人在观念上的承递和变化,成为祖博克探究苏联帝国失败原因的方法。 

今天的学界,在理解苏联不同时期的政策嬗递时,固然仍会留意意识形态的因素,但大家已普遍认为,俄罗斯帝国的传统利益同样是苏联领导人重要的决策依据。这样一种观念,被祖博克称为“帝国-革命”范式。他写道,“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苏联国际行为的指导思想是地缘政治野心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承诺的混合物”。正是这种混合的思维范式,成为这本《失败的帝国》里最核心的线索。 

毋庸置疑,“革命”是列宁时代以来,苏联就无法摆脱的烙印,它是苏联国家建立乃至于对周边卫星国的影响和控制的“合法性基础”;那么,“帝国”则是斯大林上台后,向沙俄进行“招魂”的结果。进行这种“招魂”,一方面与斯大林自身的成长背景有关。祖博克的“记录”是从二战时代开始,对斯大林早期成长时代并未有太多涉足。但是我们在雷巴斯父女所著的《斯大林传》中,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斯大林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贫困的家庭背景让他不得不选择走上神甫的道路。正是在教会学校学习期间,这位格鲁吉亚人却被俄罗斯的帝国往事所感染。尤其是沙俄末年的改革家,斯托雷平未竟的改革愿景,触动了年轻教士的思想。在参加革命后,斯大林一度被政府流放到西伯利亚,辽阔的帝国疆域进一步强化了斯大林的“帝国梦”,可以说在他的心里,俄罗斯帝国的复兴梦想已经与无产阶级革命并驾齐驱了。这样的“帝国梦”让斯大林甫一上台就开始“修正”列宁的思想遗产。另一方面,斯大林对于“帝国”的“招魂”,客观上也与新的红色苏维埃从一开始就受到西方世界的孤立和敌视有关。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斯大林不得不采取现实主义的策略,在国内实行权力集中和军事战备,在国外则借着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寻求扩张的机会建立防御圈。从此,扩张主义就成为苏联政策中的思想核心。 

所以,“帝国梦”的选择不仅是斯大林主观的意愿,也有客观因素的倒逼。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苏联从斯大林时代起,就在指导思想上确立起了一种“政治决定经济乃至于一切”的观念。即使此后随着领导人的更替,苏联的权力集团会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解和阐释变化反复,却始终都秉持着这种“帝国梦”,直到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 

即使是在斯大林落下神坛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斯大林的“帝国遗产”也没有被抛弃。这就造成了一种荒诞的局面:尽管赫鲁晓夫不愿学习斯大林 “赤裸裸的帝国主义政策”,却不得不承认,苏联有权保持在中欧的军事存在。更吊诡的是,在原子武器的支持下,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苏联,在与西方的对抗方面达到巅峰:苏联在中东地区参与了埃及苏伊士运河的抢夺,在中欧更是在1958-1961年的三年内连续促发了两次柏林危机,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几乎要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在私底下或许的确不愿意沿袭斯大林的政策,但在事实上却将苏联的沙文主义推向极致。 

赫鲁晓夫之后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帝国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苏联统治集团的内部。尽管勃列日涅夫想尽可能地在外交上展开“缓和政策”,但“帝国梦”已经成为了苏联政策中的惯性。祖博克提到,“苏联在军事上大规模扩充战略实力的过程并未中断”。尤其是到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在中亚,特别是入侵阿富汗之后,更是在再度滑向“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扩张主义,陷入了与美国对抗的零和游戏”。 

直到末尾,“帝国梦”都盘旋在苏联的上空。戈尔巴乔夫倾心推进的“新思维”之所以遭遇失败,正在于他太过急于抛弃从斯大林时代开始,就成为官僚体制运作指导思想的观念。祖博克认为,这种努力的背后,是戈尔巴乔夫带有许多大的错觉,他认为在摆脱了“革命与帝国范式”后,苏联会变得更加强大。历史却证明,这样的方式,其实就是在这个几乎已站在悬崖边的“迟暮帝国”的背后推了一把。 

这样来看,“帝国-革命”的范式实际上才是斯大林以来,近70年的苏联史中最核心的“意识形态”。这种观念让苏联的领导人始终都认为,维持苏维埃邦联的传统疆域,在军事上保持对西方的优势,才是最核心的利益。而普通公民的生活,知识分子的文艺创作和国家的经济生产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运转。这样看来,苏联这个曾经全球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事实上并没有遵守马克思所提出的“经济决定政治”的唯物史观,却走出了一条完全相反的 “政治决定经济”的道路。 

有趣的是,祖博克认为,苏联道路与西方道路实质上属于表兄弟关系,它们都产生于欧洲人对现代性的探索。只是,苏联不幸选错了方向而成为失败的一方。而我认为,作为欧洲后发国家的苏联,是它对现代化的极度渴求,让斯大林和他的后继者们迷失了方向,并陷落在 “帝国-革命”的定势中。二战中的军事胜利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厚地缘利益,更是让苏联盲目地认为这条道路,能够同时通向帝国的复兴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当然,不得不注意的是,资源对苏联在历史上取得的那些偶然“成功”中所起的作用。丰富的油气资源让冷战时代的苏联,仅仅依靠资源出口就可以无限接近于 “帝国梦想”。二战后的苏联依靠着油气价格的上涨,承受起了扩张的代价。祖博克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71年到1980年,苏联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分别增加了七倍和八倍。从这里,我们就能找到冷战时期的苏联,不用发展内生经济就能实现与美国的抗衡,甚至一度出现阶段性优势的局面的原因。遗憾的是,苏联利用这样的禀赋优势实现了军事和政治扩张,却没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基础。这一点类似于17世纪完成殖民扩张的西班牙帝国。 

于是,如同西班牙帝国一样,苏联的“黄金时代”也稍纵即逝。今天的我们都清楚,这是因为依靠资源出口而维持的经济基础是十分脆弱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苏联的扩张步伐戛然而止,甚至于其在东欧的霸权地位也频频受到挑战,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正是国际油价大幅跳水。1980年代末期,国际油价已经从高位一路跌至了10几美元,苏联被严重的财政危机中扼住了喉咙”。苏联扩张的基础崩溃了,并不得不把同样处于危机中的东欧推向西方的怀抱。经济危机最终成为助推器,加速了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击溃苏联帝国的进程。 

祖博克的“帝国-革命”论,不仅为我们理解苏联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线索,同样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今天普京的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普京的俄罗斯依旧承袭着斯大林的“帝国梦”,政治先行的思维仍主导着俄罗斯的方向。今天的俄罗斯,尽管已经位列“金砖国家”的行列,但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的是,它的经济结构还是靠着几大国有资源垄断企业在支撑。也正是今天维持在100美元左右的国际油价,帮助普京的俄罗斯得以拥有了因循“帝国战略”的资本。更幸运的是,今天的俄罗斯比冷战时代的苏联多了一个优势——它的邻国中国作为持续崛起的经济体,让俄罗斯的油气资源拥有巨大的需求市场,而不用再担忧西方的封锁。基于这样的背景,普京有了足够的底气,在乌克兰事件中坚定地捍卫俄罗斯的利益边界,并毫不犹豫地对西方的挑衅还以强硬姿态。 

这样来看,起码在俄罗斯领导人的心中,遥远的彼得大帝的黄金时代,依旧像一个迷梦在吸引着他们前仆后继,而不管身后的“滔滔洪水”。只是,最后的问题在于,这个曾让苏联崩溃的“政治决定经济”的模式,在今天就能让俄罗斯完成复兴并实现“帝国梦”吗?这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话题:



0

推荐

严杰夫

严杰夫

17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基督徒,不算太靠谱,但还算正经青年。 生平爱生活、爱阅读、爱姑娘。 江湖人称“小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