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80年后谈鲁迅,绕不开这4个词 - 严杰夫 - 多余的话
 
今年的10月19日,将是鲁迅逝世80周年。但今天我们去纪念这位文豪时,却会有些尴尬。这种尴尬不仅是因为,有些80后“文章领袖”公然宣称不喜欢鲁迅,也因为许多地区将鲁迅的文章移出课本,使得人们不得不怀疑鲁迅作品的真正价值。
 
以这种态度去迎接“80年祭”,如果“大先生”泉下有知,恐怕又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了。事实上,对鲁迅形象的这种模糊甚至曲解,很大程度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官方宣传中,鲁迅从一个作家、导师被神话、抽象成刻板的符号,导致在许多人印象里,鲁迅就是一位与“背诵全文”紧密联系的作者,而没有人在乎他究竟是怎样一位作家。
 
事实上,当你真正认识鲁迅这个人物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其实是很有趣的人。他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大部分文人都有的七情六欲。而当你开始更加理解他时,也一定会开始觉得,鲁迅笔下的世界同样有着无穷的魅力。
 
一、家乡
 
稍具文学常识的同学肯定会对这个话题不屑,谁不知道鲁迅是绍兴人?是啊,谁不知道鲁迅生于绍兴。从读书时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鲁迅笔下的绍兴恐怕就无意刻在每个人的脑中。有关这一点,你只要看看绍兴鲁迅故居景区里不分四季的攒动人头就行了。
 
然而,来到绍兴鲁迅故居的人,有多少是抱着对鲁迅的关心或好奇的?或许,大部分人好奇的是,三味书屋上的书桌上是不是真有个“早”字;穷的只剩底裤的孔乙己,却仍抵挡不住的绍兴酒和茴香豆又到底是什么味道;或者还有,在百草园的墙角处是不是真的有“美女蛇”。
 
更没有多少人会知道,鲁迅其实很早就对这个所谓的“故乡”弃如敝履了。
 
鲁迅少年时经历家道中落,祖父因涉科考案落狱,父亲继而重病不治。此后的鲁迅非但没有受到大家族的照顾,却反而尝透了绍兴城里的各种白眼和鄙薄。所以,鲁迅后来受到同乡蔡元培的邀约,前往临时政府担任教育部的公务员后,就几乎没有再回到故乡绍兴。按照鲁迅自己作品中透露的信息,似乎后来只有他为了接母亲鲁瑞前往北京,并清理家里在绍兴的剩余家产时,才短暂回过一次绍兴。此后,直到逝世前,鲁迅是否还回到过绍兴,我们就很难从他的作品或者日记、书信等文献中察觉到。
 
尽管,绍兴是鲁迅早期作品的主要背景地,但熟悉他作品的人应当都知道,这个故乡在他笔下并无好形象。甚至于,在鲁迅的笔下,绍兴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丑陋阴暗的旧中国社会的样板。
 
从绍兴到南京,到日本,再到杭州,到北京,再到厦门、广州,最后落脚于上海。鲁迅的一生其实很长时间都是个游子。他的境遇一方面或许与社会形势有莫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他在很早,就主动地割裂了与故乡间的关系有关。
 
80年后谈鲁迅,绕不开这4个词 - 严杰夫 - 多余的话
 
今天,好几个中国城市里都有鲁迅纪念馆,我有幸去过其中几家,故而对这些纪念馆有着直接的印象。相较而言,上海的鲁迅故居和纪念馆,拥有着最多的鲁迅影子。这或许是因为,上海是鲁迅人生的最终落脚地,也是他与许广平相濡以沫的城市,而且最后还有了儿子周海婴。这让鲁迅有了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而反观绍兴的鲁迅纪念馆,同样两层楼的宽敞展示区,陈列的内容却乏善可陈。馆内唯一一张鲁迅的大幅正面照,还是一张摄于三十年代的照片复制品,那时的鲁迅早已在上海享受着天伦之乐了。
 
二、家庭
 
鲁迅对故乡的寡淡,似乎也与他纠结复杂的家庭关系有莫大的关系。不能不说,鲁迅是个孝子。如同那个年代的许多读书人一样,作为长子的鲁迅,也无法逃避家庭加之于身上的责任。封建家庭的桎梏,直到他离开绍兴之后很久,依旧在禁锢着他。
 
他曾是位好哥哥,供弟弟周作人、周建人读书和找工作;他也曾是一位大孝子,在北京工作稳定后,就将母亲接到了身边;他也试着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旧式丈夫,而将那位跟自己毫无感情的太太,也带到北京承担赡养义务。
 
然而,鲁迅的这些努力,却为换得家庭的慰藉。这个家庭,不仅仅没能够给他在事业以助益,反而令他最后更为厌恶旧式家族的丑陋。我们并不清楚,鲁迅为何会和自己曾经最亲的弟弟周作人反目,也很难理解他后来会弃老母于不顾,更不用提最终“抛弃”自己的原配朱安。
 
或许,很多人认为,鲁迅是结了许广平这个“新欢”,所以才弃绝了糟糠之妻和老母亲。我却认为,终究是那个旧式的家庭不时冒出的丑陋,将鲁迅逼出了“八道湾十一号”、逼出了北京、逼到了厦门、广州和上海。最终,鲁迅在逃离了家乡绍兴之后,又从周氏家族中远远逃开,不得不与许广平一起在遥远的上海“躲进小楼成一统”。
 
80年后谈鲁迅,绕不开这4个词 - 严杰夫 - 多余的话
三、婚姻
 
婚姻、家庭、家族,这些在很多人看来区别不大的词,在鲁迅眼中恐怕有着巨大差别。在不断地受到家族和家庭的伤害后,鲁迅或许在本就晦暗的旧中国,感受到了更深的孤独和寒意。这个时候,许广平似乎就是一道光,让鲁迅的世界里有了温暖、有了希望。就好像《药》的最后,小栓坟头开出的那朵花,那是人到绝望处后,忽然收获的一点华光。
 
并不能说,鲁迅就是一个冰冷刻薄的人。你看过他和许广平的《两地书》,一定会就此改变这一刻板印象,而觉得他其实十分有趣。
 
《两地书》是鲁迅与许广平两人之间的书信集,收集了他们从1925年3月到1929年6月之间的所有通信。这部书信集完整呈现了这对伉俪,是如何从学生变为恋人,并最终在上海“携手十年、以濡相沫”的。
 
可以说,阅读《两地书》是十分有趣的事。有的时候你会为了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琐碎的交流会心一笑,有时你也会因为两人的你侬我侬而感到腻歪,但无论如何,洋溢在这本书信集中的,是一种温暖和可爱的情绪。
 
这边厢从“广平兄”到“小刺猬”,那边厢从“鲁迅”和先生到“小白象”,看着看着你就会不由自主的被两位主角有趣的对白所逗乐。如果你之前看过沈从文的《湘行书简》,会惊讶于民国文人情感的丰富时,那么我相信,你一定会觉得《两地书》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在这个时候,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忘记,那个“小白象”可是一位40多岁的文豪这码事。
 
这就是鲁迅的恋爱,其实与每个普通人并没有太大不同,却也有着自己的惊心动魄和心神荡漾。这样我们或许就能理解,朱安和许广平之间到底差了一万个萧红。
 
四、文章
 
作为一个作家,谈鲁迅不谈他的文章,毕竟还是会显得我们太过八卦。但鲁迅的文章真的很难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这个难,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和评估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而是说,今天其实没有人有资格可以评价鲁迅的作品所拥有的价值。
 
在我眼里,鲁迅的作品就是里程碑,甚至就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巅峰。直到今天,依旧没有任何中国作家曾企及过他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已经拿了诺贝尔奖的莫言,在鲁迅的面前,还必须是高山仰止。
 
我非文学专业的科班出身,所以很难对鲁迅的文学地位给出精准的定位。但还是有一个标准可以证明,我对鲁迅作品的这种“崇拜”并非盲目。
 
除去众所周知的尖锐杂文,鲁迅那些或长篇或短篇的小说,就足以让当代的中国作家感到汗颜。无论是对家乡人物的刻画,还是对旧中国都市人物的描写,鲁迅始终用极为准确的文字,表达着对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关注。他笔下所描摹的近代中国,可以说是一种纤毫毕现的重现。而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正是今天的任何中国作家都没有办法,或者说没有能力达到的。
 
80年后谈鲁迅,绕不开这4个词 - 严杰夫 - 多余的话
今天的中国作家,要么与现实隔得很远,以至于根本不清楚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模样;要么就是缺乏文学技巧和能力,能把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准确地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
 
这就是今天中国文学作品的无力或无能。以至于许多作家,最终只能投机取巧地去写民国,甚至更遥远年代的故事,要么干脆转型沦为功利主义的写作机器。所以,当沃尔夫冈?顾彬刺耳地批评当代中国文学充斥着垃圾时,我们不能反感地认为他是为了哗众取宠,而应该虚心地反思下中国文学的现状。
 
这样,我们再重新去认识鲁迅,才有意义;也只有这样, 当80年后的我们再一次纪念鲁迅,也才会显出一份真诚。所以,想要重新体会鲁迅的魅力,就请亲自打开一本他的作品,不带任何偏见和先入为主的印象,细细地品味他笔下的那个世界吧。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80年后谈鲁迅,绕不开这4个词 - 严杰夫 - 多余的话
 
 
 
 
 
 
 
话题:



0

推荐

严杰夫

严杰夫

17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基督徒,不算太靠谱,但还算正经青年。 生平爱生活、爱阅读、爱姑娘。 江湖人称“小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