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严杰夫
 
迪士尼动画片《疯狂动物城》(Zootopia)上周末在国内上映后好评如潮,可谓是刷爆了朋友圈。甚至于有的朋友评价其为“《狮子王》之后最伟大的迪士尼动画长片”。
 
事实上,不仅是国内,在美国本土舆论眼中,它也是迪士尼近年来少有的口碑爆棚的佳作。在北美著名的影评网站“烂番茄”上,《疯狂动物城》的好评率高达100%。甚至于有业内人士认为,这部电影已经预订2017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疯狂动物城》之所以一鸣惊人,不仅在于其细腻的人设和场景,还在于它老少皆宜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动物的视角,完美诠释了一种理想城市本该有的面貌。正是有了这一层喻意,才使得这部动画不仅获得了票房的成功,并且也成为迪士尼历史上又一部里程碑作品。
 
当然,作为第一次观看的观众在惊呼过瘾的同时,可能很难留意到影片暗藏的丰富细节和巨大的信息量。所以,我也想在这里通过10个单词,来帮助大家能更好地欣赏这部动画的绝妙之处。
 
1、乌托邦
 
外国影片引进过程中的“汉化”,往往会令其魅力打个折扣。这部《疯狂动物城》就是个典型例子。《疯狂动物城》的英文原名是“Zootopia”,这是个明显的“合成词”,它是由“zoo”和“Utopia”两个单词合成,字面含义就是“动物托邦”,对应的是人类社会所谓的“乌托邦”(Utopia)。
 
“乌托邦”是西方古典哲学的经典概念,它的诞生最早可溯源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而在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经典作品《乌托邦》中,这个词语被注入了更为具体的内涵,代表了人类文明对理想国家的幻想。在影片中,主人公抱持的是一颗“每个人都能让世界变得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主义精神则俨然是更为现代的“乌托邦”。而在更多程度上, “人人都能为世界奉献爱”的这种理想,显然是符合纽约这样的美国大都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很显然,在好莱坞导演的眼中,纽约这种兼容并蓄的城市就是真正的“理想国”。
 
2、X漂
 
之所以说,《疯狂动物城》里的“乌托邦”是美国式的,影片所倡导的那种包容并蓄、共同奋斗的“都市精神”,是我们曾在许多美剧中都似曾相识地体味过的观念。《好友记》、《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破产姐妹》里的纽约城,在气质上不正是《疯狂动物城》里所塑造的这个“乌托邦”吗?
 
甚至于,在全球化的今天,《疯狂动物城》里所表达的城市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普世价值”。在影片开头,兔子朱迪从家乡来到中心城的时候,狭小局促的租住屋、到处受排挤的境遇,恰恰是全世界每个从小村庄、小城镇走出的小人物来到大都会时,几乎都会经历的遭遇。所以,在兔子朱迪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纽漂”、“京漂”、“海漂”的影子。
 
3、种族
 
《疯狂动物城》整个故事的戏剧冲突是建立在两个“种族”的差异之上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这种划分以生物学为基础,并成为了大众的潜意识。所以,当一些食肉动物中毒发狂后,动物城的居民自然反应就是“基因决定论”,从而认为:食肉动物在潜意识里依旧没有消除野蛮的基因。
 
在这个意义上,《疯狂动物城》的主旨就不再只是简单地讲个寓教于乐的小故事了,却暗含了人类文明史上流传了数千年的种族偏见问题。这种偏见,恰恰正是“理想城市”最大的障碍。
 
不用说,美国的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冲突,来自于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即使是中国国内,每每谈起“城里人”对“农村人”的偏见,“上海人”对“外地人”的偏见时,不也是源于某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农村人”或“外地人”因为习惯粗陋、不讲究秩序,所以是讨厌的。这种潜意识的问题在于,它完全忽略这样一种事实:人类的行为习惯是会调整和“进化”的;或者反过来说,不管你是哪里人,不管你的肤色是什么样的,其实在本质上并无太大的区别,而在基因层次上,这种差异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生物学早就告诉我们,人类和黑猩猩间的差别,也不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更何况人与人之间呢?
 
所以,这部影片也告诉我们,基因的差异并不是一个城市面临的真正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开放和包容,还是充满了偏见和促狭。
 
 
4、暴力
 
这种偏见或歧视,正是“理想城市”最大的威胁和敌人。而且,偏见和歧视的存在,不仅意味着不同人群间的对立,也就造成了敌对状态的出现,并最终酿成种种暴力事件。
 
遗憾的是,人类历史正是一部“暴力史”。在最初的时候,暴力或许是为了维系族群或国家的存续或发展;而今天,弥漫在都市里的暴力,大部分则就是来自于偏见和歧视。更令人痛心的是,大部分人在面对暴力来临的时候,却似乎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而只能选择以暴制暴。
 
正如影片中,以绵羊副市长为代表的食草动物,在面对食肉动物或大型动物的歧视时,不是采取更为理智或文明的方法应对,而是采取了残害和暴力的办法。而这种依靠人数众多而实施的暴力,恰恰是现代暴力区别于古典暴力的经典特征,其带来的伤害却远远高于古典的个体暴力。因为,后者不过是给某个具体的个体对象带来了伤害;前者则是企图伤害甚至于消灭整个族群。这种大规模杀伤性的现代暴力,正是盘旋在现代都市上空最可怕的阴影。
 
5、羊群效应
 
这种现代的大规模杀伤性暴力,事实上早就有社会学家进行过论述。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即为其中的经典。在这本书里,勒庞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心理学因素有过精彩的总结:他将其称之为群体性心态。而在今天,对于这种群体性心态的描述,还有另外一个词,那就是“羊群效应”。
 
吊诡的是,在《疯狂动物城》里的反派,正是以副市长为代表的一群羊。正是这群羊掀起了动物城里的恐慌,并将食肉动物整个族群推到了悬崖边缘。
 
6、选举政治
 
之所以“羊群效应”会掀起波澜,就在于现代选票民主自带的缺陷。选票民主实行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因此一旦有人能够利用好羊群效应,或掌握了“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就很容易操控民主。从古希腊时代的僭主政治,再到二战时期的希特勒,“少数服从多数”的选票民主的缺陷可谓是已是一次次被暴露在阳光之下。
 
而在今天的大都市里,尽管管理运作体系经过了更为严谨的设计,但投票机制的缺陷仍可能会被利用。在影片里,绵羊副市长正是深谙这种制度缺陷,才会言之凿凿地称有了“占选民90%的食草动物”的选票,作什么恶都不用怕了。
 
7、公务猿
 
如果说,电影对投票政治的吐槽的槽点有点大,那么它对现代城市官僚系统的吐槽,则精准的多。
 
《疯狂动物城》里对公务员的形象设置,选择用树懒这种动物,可以说是绝妙无比。行动迟缓的树懒,用来比喻效率低下的官僚系统,实在是再合适不过。另外,中国人常常将公务员称为“公务猿”,树懒尽管并非灵长动物,但其除了缺乏灵长类的灵巧外,在外貌和习性却和灵长类极为相似。所以《疯狂动物城》的这一设置,在中国观众看来,更是堪称是完美。
 
8、绝命毒师
 
《疯狂动物城》里尽管有诸多政治和社会隐喻,却看起来并不沉重,这与全片轻松愉悦的基调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制作团队在作品中插入了许多流行元素有莫大关系。
 
在影片中,制作“午夜嚎叫”毒药的犯罪集团利用的是地铁车厢,这一设置很显然是借鉴了经典美剧《绝命毒师》的场景。而犯罪集团的衣着打扮,以及用来炼毒的化学设备,更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老白”这个经典的角色。
 
9、夏奇拉
 
影片里的“奇拉羊”这个角色在原版中,由哥伦比亚的超级天后夏奇拉配音。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为夏奇拉量身定做的。在影片中,“奇拉羊”是个心怀动物城政治环境的超级偶像,而在现实生活里,夏奇拉自己也是联合国的慈善大使。
 
另外,夏奇拉还和体育界有着密切联系,除去她的成名曲与南非世界杯有极大的关系外,她的丈夫也是巴萨球星杰拉德·皮克。夏奇拉代言这个角色,可以说是给整个动物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10、美国POP文化
 
除去《致命毒师》、夏奇拉外,iPod nano 6、时代广场等诸多美式POP元素也充斥于整部电影的细节之中。在此,我们不得不再度惊叹美式文化的强大。所以抛开其中的“别有深意”,《疯狂动物城》代表的仍是一种美国式的主流文化观。这里面的城市、城市里的动物居民,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归根到底还是属于美利坚的。
 
很多人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会把它和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作比较。或许他们在政治隐喻上的确有相近之处,但在观赏性上,显然我们的动物城要惊艳靓丽许多。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大都市所拥有的超级景观,以及城市里炫目的风景,显然要比晦暗的英式村庄诱人的多。所以,天性乐观的美国人讲的故事也很明显,会比悲观消极的英国故事讨喜的多。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话题:



0

推荐

严杰夫

严杰夫

17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基督徒,不算太靠谱,但还算正经青年。 生平爱生活、爱阅读、爱姑娘。 江湖人称“小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