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严杰夫

每一个在江苏长大的“80后”,童年时代恐怕没有不对无锡太湖乐园倾心神往的。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全江苏第一座游乐园,在当时周边孩童的心中犹如一座梦幻庄园。不仅因为它那奇趣的猴岛,还有令人血脉贲张的鬼屋,当然最让人感到战栗却又欲罢不能的还是过山车。不过,到了新世纪,这座乐园就慢慢销声匿迹了,直到有一天,传来了它关门的消息。

事实上,无锡太湖乐园的故事是中国主题公园20多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社科院有个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主题公园达到300多家,但其中盈利的仅有10%,另有20%勉强持平,其它70%则陷入亏损。可见,太湖乐园在新世纪的遭遇并非个案。

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太湖乐园们”难逃关门命运的最大原因。整体来看,直到目前,大部分国内主题公园依旧停留在低层次的游乐园阶段,它们拥有的游乐项目雷同,衍生产品不足,只能在同质化竞争中厮杀。另外,国内主题公园投资往往缺乏理性的规划,特别是早期的公园大多都由政府主导,更容易在区域内密集扎堆,譬如目前沪宁线一带,光是常州一地就有三个主题公园,苏州又有苏州乐园,无锡也将建造万达文化旅游城,更别提上海的欢乐谷和明年开张的迪士尼。在200多公里的沿线上,密布了如此多的主题公园,想要全部盈利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未来,面对海外同行的进入,仍在摸索门道的本土主题公园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迪士尼、环球影城这类主题公园,诞生于好莱坞电影生产线。它们摆脱了早期单调的游乐园模式,而依靠好莱坞丰厚的文化资源,构建了更高层次的游乐体验:它们把荧幕中不可触及的“梦”搬到了现实中,让游客能亲身步入“梦境”,从而拥有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也就是说,西方主题公园的卖点在于它们是好莱坞的“造梦运动”。迪士尼和环球影城之所以在主题公园领域,能够竖立起标杆的位置,是因为它们契合了60年代以来大众在好莱坞文化的培养下形成的共同“梦境”。有了这样的情感共鸣,一代代人才会不断涌进好莱坞巨头营造的幻境中;也正是依靠着好莱坞文化的全球普及,电影工业巨头塑造的“童话镇”更是能在不同的国家被反复“复制”。与此相比,中国本土主题公园缺乏的就是这种“造梦”的能力。

当然,仔细计较,中国人并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如果以第一家主题公园作为西方“造梦运动”的开端,其历史也就是追溯到1955年加州迪士尼开园。而中国 “造梦运动”的历史其实悠远许多。不用举太遥远的例子,乾隆皇帝兴建颐和园就是一场皇家“造梦运动”。作为颐和园的总设计师,乾隆将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等江南经典景观搬入北方的皇室园囿,无非就是想营造出“活在江南”的“意境”,这种跨越空间的创意也令颐和园成为了一座皇家 “主题公园”。而且,这种“造梦”工程在古代中国并不是皇家的专利,明清的文人士绅兴建的各类园林也算是某种意义的“主题公园”。《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就是对中国文人 “造梦运动”的最好阐释。文人士绅的这种“造梦运动”比之皇室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们的“公园”里,一石、一花、一房都代表着园主的梦想和追求,正所谓“一人一天地”。所以,皇帝的颐和园和文人士绅的园林不仅反映园主的审美旨趣,更是反映他们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情怀。从这一点来看,皇家和士绅们的园林,在功能上就近似于迪士尼这类现代主题公园。昆明湖里的江南梦、拙政园里的文人理想,与迪士尼和环球影城一样,提供了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

幸运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古典园林已成为全球认同的中国特色标签,其中蕴藏的情感也足以引起人们共鸣。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复制的网师园就是极好的例子,台北故宫博物馆热卖的清宫主题衍生品也提供了极好的参考。因此,我们或许会计较于中国古典园林所拥有的私密性,而认为它们很难被称为真正的“公园”,却无法否认数千年的中国园林史,实际却为中国本土主题公园的营造提供了重要资源和经验。

高居翰曾提过,日本园林是远在彼岸的禅境,中国园林则是“此间的乐园”。本土主题公园的设计和发展正映此意。所以,我们不需仿制和抄袭“迪士尼们”的西洋童话,甚至粗陋营造嘉年华式的粗陋的游乐园,只需好好挖掘祖宗的资源,而不是只浅薄地在名牌和包装上挂着传统的外衣,就能构建出当代的“此间的乐园”。如此,中国本土的主题公园也必将掀起自己的“造梦运动”吧。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话题:



0

推荐

严杰夫

严杰夫

17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基督徒,不算太靠谱,但还算正经青年。 生平爱生活、爱阅读、爱姑娘。 江湖人称“小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