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严杰夫

美国学者乔治·瑞泽尔认为,全球化带来的一个恶果是“空洞无物”。这种“空洞无物”的一个表现就是同质化。全球化让不同地区之间变得越来越像,无论这两个地区曾经的文化有多大的区别。正因此,今天我们无论在哪个异国城镇散步,并陶醉于其中的风情时,实则是被一种文化的假象所欺骗,那些外现的景观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法国小镇巴拉聚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巴拉聚克位于法国南部罗纳河和普罗旺斯之间,被评为法国最美的乡村之一,它建造于高达8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环抱其四周的是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梅里曼在上世纪80年代偶然发现了巴拉聚克。自那时开始,他开始与这座小镇建立起某种联系,并慢慢地融入到了当地生活中。同时,凭借着文献档案的引导,梅丽曼完整绘制了这座小镇的历史。这就是这本书。

梅里曼遵循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巴拉聚克在政治统治、经济生活以及文化教育等不同面貌。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座小镇留下了痕迹。例如,14世纪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同样在巴拉聚克席卷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巴拉聚克迎来的最大冲击还是全球化。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丝产业成为巴拉聚客的“黄金树”。19世纪中期,依赖里昂的国际丝绸市场,包括巴拉聚克在内的阿尔代什省成为当时法国乃至于欧洲最著名的生丝产地。不过,全球化也令巴拉聚克的经济更为脆弱。19世纪50年代的蚕虫疾病,让当地的生丝产业陷入恐慌,许多养蚕人和丝绸工厂只能转向国外采购蚕种和蚕茧。不过,梅里曼认为,“经济困境和衰退反而使得这个山村融入一个更宽广的——实际上是全球性的经济的网络中”。巴拉聚克已经被绑在了“全球化”的快车上。

当然,巴拉聚克并不是逆来顺受地接受历史事件的影响。即使英法战争、法国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确实曾经影响甚至改变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但当地的核心传统,并未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被丢弃。梅里曼发现,“巴拉聚克维持其学校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村里试图保护自己,以防因国家的决定而削弱它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巴拉聚克,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得到了传承——存留于邻里、朋友、亲属之间的信赖感。依靠这些传统,巴拉聚克在不断改变的同时,也在努力抵抗全球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对于中国的传统村镇来说,巴拉聚克尽管在地理上有着遥远的距离,但是它过去以及现在所临的诸多问题,可能正是许多中国村镇正面临的。就好像巴拉聚克的本地人会斥责游客打破了当地静霭的环境,以及“第二居所的入侵”对当地风貌所造成的破坏,这与中国学者对城市化给传统村落所造成的打击的指责如出一辙。作家梁鸿在《中国在梁庄》中就曾表达过这样的担忧,“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在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的状态,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乡村进行着博弈,它们力量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梅里曼笔下的巴拉聚克,或许会对今天的中国有所启发。正如梅丽曼在评价巴拉聚克时所说:“这是一个关于韧性的故事,常常带着英雄色彩,根植于深深眷恋土地和村庄的家庭,一代又一代。”我相信,在中外每座历史悠久的村庄背后,都有类似的故事:看似传统和历史已被现代化冲得七零八落,但它们或许仍在暗地里努力生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话题:



0

推荐

严杰夫

严杰夫

174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基督徒,不算太靠谱,但还算正经青年。 生平爱生活、爱阅读、爱姑娘。 江湖人称“小胖”。

文章